某日 在書局意外認識了台灣豪門基隆礦業霸主顏家後代(顏惠民女兒)的 一青妙
在台灣 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一青窈
沒錯~一青妙正是一青窈的姐姐(中日混血的大美人)
對於愛吃的我 一開始是被她的第二本作品<日本媽媽的台菜物語>吸引
不過 最近喜歡專一作者閱讀的我
認為要了解一個作家 應該從頭開始(也就是從第一本著作讀起)
所以當下我捨棄了談吃的<台菜物語>而選了<我的箱子>
透過這個箱子 一青妙著手這本家族書寫
父親的國族認同 豪門的庭院深深 雙親跨國的濃烈愛情
甚至是壓抑的父愛 為愛奔走異鄉付出青春的母親 還有轉徙流離的童年
作者透過箱子裡的筆記本 爬梳整理自己的身世
沒有太激情灑狗血的橋段 沒有過度裸露的書寫方式
是非常典型日本人的隱喻手法(本書是日文翻譯作品喔)
旁觀者如我 喜歡這樣淡然清爽的家族書寫
相較台灣許多女性名家的家族書寫 有些讓人很有壓力的敘事 和太過細節的刻畫
讓我有一種偷窺他人的齷齪感
透過本書 了解 到 豪門難以言說之苦 是足以讓人憂鬱以終(還好我沒這樣的困擾XD)
有些人想盡辦法要進入豪門 那是人間天堂
但卻也是有人超想放棄豪門身份啊
讀完<我的箱子> 我是有想要再追加<台菜物語>
就在一天的畢洛雅早餐中
翻見聯合報有徵文活動 天兒啊 稿酬竟是一本<日本媽媽的台菜物語>
好~~貪小便宜的我 決定一試
徵文題目是:我愛這款台灣味
嘿嘿~~我這道地台嬸 就是吃台味長大的啊
說到我愛的台菜 太多太多了啦 每道菜在我心中都有一個故事呢
不過 印象最深刻的是 ~~~菜尾
對我來說 那道菜的美好滋味交雜著發酵後的特殊風味以及濃厚的人情味
每一次的菜尾 都有些微不同 也是永遠無法復刻
更沒有標準食譜可參考
那是我童年最滋味萬千的一道絕品
謝謝聯合報周日版元氣副刊編輯賞識 一青妙的第二本作品 我順利入袋^^
更感謝老某老但目色還很好的百合阿姨
在報上認出我的名字而通報我(那像我家薔薇阿母 明明就有看過卻略過@@)
相較於第一本書為父親而寫 這本應是為母親而作了
遠從日本來台的年輕媽媽 努力適應台灣生活 融入台灣料理
對一青妙來說 那些日本見不到的肉粽 瓜子肉 蘿蔔糕 都是深植心中的媽媽味 台灣味
母親手作料理 讓她在失去母親有了不同的意義
在回味且試作這些料理時 回憶著和母親當年的親子時光
而媽媽的料理筆記 更成為一青妙的無價之寶
這讓我覺得 在電腦打字的年代 我們似乎沒為下一代提供他可回憶的收藏啊
我們的箱子裡 要裝些啥
或許後代最想要的不是箱子中的珠寶 而是那本充滿溫度的手札吧~
最後請容我野人獻曝 將原文貼出 並獻給當年常沒吃飽的那位同學
我愛這款台菜味
早年唸國中,都得自備便當當午餐。
某同學的爸爸是辦桌總鋪師,她的便當菜總是千篇一律的辦桌後的“菜尾”(大雜燴)。
每當掀開便當盒,陣陣酸臭味撲鼻而來,幼稚的我們都戲稱那是“酸湯”。
妙的是,一邊戲謔之際,各家湯匙筷子又猛往她的便當盒裡挖,
幸運的人撈到了豬肚魚翅,運氣不佳的則是撈了些大白菜酸菜一類。
即便菜尾的湯頭已微微發酸,
但同學們還是期待那份熱騰騰,不必賣弄手藝、只是勤儉惜福之五味雜陳的滋味。
經濟起飛後,喜宴型態也漸轉型,
多是上高級餐廳喝喜酒,不論夾菜或打包都有專業人士分配妥當,
不在是雜七雜八倒一鍋再分裝分享給眾親友。
而這份別具風味的菜尾,漸漸消失在我們的餐食了。
這些年,復古當道,古早味餐廳也順勢興起,
有些店家試著做出復刻版的“菜尾”,
讓饕客重溫當年的美好幸福味道。
不過,對我來說,
那個需要時間(隔夜發酵後的自然氣味)
和人情(懂得分享和惜物的質樸之心)熬煮的“菜尾”,
絕不是現在精心挑選食材複製模仿的味道。
或許我愛的這款台菜味(菜尾),它蘊含的千滋萬味,
正是那個時代單純美好的記憶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