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 近日<海角七號>在這美麗小島刮起一陣旋風,我當然輸人不輸陣的跟上社

 

會脈動,看完之後頗多感觸。其中一段中日戀情的橋段,讓我最有fu。台灣這

 

塊島嶼經歷太多苦難和挑戰,造就了它極特殊的文化,而這種複雜矛盾的島民

 

情懷,我想若非本島子民,是很難想像和體會的。

 

 

 

    台灣一些經歷過日治時期的長者(如我的祖父輩),他們說著流利日語、看

 

日本節目、閱讀日文書籍,對日本文化之推崇可稱為第一代哈日族。光復之

 

 

後,台灣並未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,緊接著是國共內戰,國民政府撤退來

 

台,台灣這蕞爾小島在不停轉換統治者和領導者,島民沒有時間療傷止痛,只

 

能告訴自己活下去就好,台灣人民的韌性由此可見一斑。於是乎台灣聚集、融

 

合多種文化和族群,在不斷衝突和調適中演進至今和平共生狀態。(真的是辛

 

苦了)

 

 

 

 

    劇中以一段過往的中日戀情貫串全片,時代悲劇下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多不

 

勝數,它引發我共鳴的地方不在愛情本身(或該說導演也不打算將此梗搞的太

 

煽情,這是其高妙處),而是戰爭帶來的無情傷害。任何一個時代的戰爭人民

 

往往只是政府或獨夫手下的傀儡(要打就得去打,死傷都得概括承受),戰敗

 

的日本人離開台灣,是日本政府玩完這場遊戲的結果,日本百姓的角色轉變看

 

來也都只是配合演出而已。

 

 

 

 

    看完本片,不禁讓我想起,我那海線故鄉,在日治時代中也有類似的劇

 

情……

 

 

 

    我的外公出生於民國八年,他也有一段“海線三番地” (番地即舊稱的地

 

址)的故事,多年以後,我何其有幸見證了這個奇妙的緣份!

 

 

 

    民國七十六年左右,某天,寂靜的海邊鄉下,出現一台時髦的小巴型休旅

 

車,這是一輛日本人來台尋根的包車,男主角拿著一張幼年時期的相片,試圖

 

尋找童年生活的痕跡,並追憶他父親在台灣當「大人」的時光。沿途問了許多

 

人,都沒得到答案,一來是年代已久,二是精通日語的耄老多已凋零,語言不

 

通的情況下,讓這日本人幾次的台灣之旅都無功而返。

 

 

 

 

   但緣份有時就這麼不可思議,皇天不負苦心人,這回他問到一位與外公熟識

 

的路人甲,路人甲帶他到外公家(因為外公日語極流暢而且夠老,哈哈,太不

 

敬了),聊著聊著,他拿出那張僅有的線索──父親在警局前所拍老相片,希

 

望透過外公能得知當年他們一家人所住的警局宿舍在那裡?當時他父親已過世

 

多年,生前常跟他提及在台灣的點滴,光復之後,他們被迫回日本,此後父親

 

就未曾回到台灣,深感遺憾!他的尋根之旅當然也為父親遺願而來。

 

 

 

 

    外公家離我家僅三步路(哈哈,其實就是隔壁啦),有貴客到,而且是外國

 

人,在鄉下可是很轟動的事,我當然以“主人”身份前去「唉下子」一下(雖

 

然一句日語都聽不懂)!只見他們聊得愈來愈起勁,後來外公還翻箱倒櫃找

 

出老相片,乖乖,原來阿公跟他父親是舊識,甚至還有當年合影的相片呢!這

 

段跨海尋根之旅,竟如此充滿戲劇張力,令人感動之餘也讚嘆人與人之間緣份

 

之奇妙,而外公也和這位日本男子成了忘年之交,日本男子更將對父親的思念

 

寄託在外公身上,他們的互動一直持續到五年前外公去世為止。

 

 

 

 

    電影中一個找不到海角七號住址的包裹,除了藏有一段令人動容的愛情故

 

事,也記錄了那樣時空背景下的無奈,而類似的情節,應該充滿在台灣許多角

 

落吧。回顧歷史,或許就在你家中長輩們的內心裡,都有一段屬於他個人的

 

「海角七號」吧!

 

 

 

附註    經諸姐妹提點   外公過世三年才對     但因本人思念過度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故誤認為五年    特此更正

 

再       更神奇的部份是     外公信仰的日蓮教    竟與此日本人相同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在交往多年後不經意聊起時    才知該日本人是日蓮教中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地位頗高之精神領袖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真是了不起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玫瑰小丸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